登入

討論版
得上帝開恩的人 - 2011年2月13日
得上帝開恩的人 - 2011年2月13日
2011/2/22 下午 10:00
得上帝開恩的人 2011年2月13日

聖經:路加福音十八章9~14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能敬拜上帝,對人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恩典,這恩典顯明上帝仍願意接受人的敬拜。基督徒都明白上帝有無限且永不停止的恩典,有時人覺得自己經驗不到恩典,不是上帝不再賜恩,常是人自己遠離了上帝,自己不願張開雙手來領受;是人以不真誠的態度來親近上帝,所行的信仰行為只是高舉自己或自我滿足,並未真實的敬拜祂。經歷不到恩典,是因上帝開啟了恩典之門時,人自己的不敬虔關閉了它。

在今天的主題經文中,耶穌開門見山的指出所講的比喻要教導的是什麼。耶穌希望每一個聽見的人都能注意自己的生命景況,適時的調整自己,讓自己可以一直保持以最真誠、最謙卑的態度來敬拜上帝、渴慕恩典。

在我們讀這段經文時,必須先建立一個合宜的態度,當我們讀到耶穌講這段教導的對象,是為了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而講時,覺得耶穌的這段談話是說給誰聽的?若認為是為教會中的某人、某個鄰舍,甚至是某位家人,而不是自己時,那顯然「自我為義」的驕傲已經攻佔你的心了,耶穌的這個教導的對象也已經包含你了。

一個真正敬畏上帝,且願意依靠聖靈建造謙卑生命的人,在讀到耶穌的這段教導時,第一反應,必如那稅吏一般,在反省、謙卑中對主禱告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或許,我們的情況不那麼嚴重,但有時自以為是、過於肯定或相信自己、有時輕忽或渺視別人等情況,恐少有人能不為之。事實上,因著人性中原罪的緣故,學習謙卑是世人共同的必修學分,不論是誰都難以推委,因只要一以為不需要,驕傲就來,就更需要學習謙卑了。
西方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被問及:「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可說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嗎?」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地說:「我們每個人都五尺高,天與地之間若只有三尺,那豈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蘇格拉底當然不知道天地之間的高度,但他知道那問他話的人並不是真心的、謙卑的想要向他求知,只是要洩蘇格拉底的氣,並藉此來高舉自己罷了,所以他才會很有智慧,也很巧妙的告訴對方,求學問及做人都一樣,要先懂得真正的低頭,也就是謙卑,如此才能使自己有所學,得以學。

從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來看,人的最上層需求是「自我展現需求」。關於這個需求,簡要的說,自我展現需求的目標就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只是努力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不只接受自己,也應同時接受他人。問題就出在這兒,人人都想要展現自己,若能在過程中彼此幫補,必是好事,只是太多時候,因著人性的軟弱,當一個人想展現自我時,不僅不會在乎別人,反倒「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是自己展現不了,當發現別人跌倒、也做不到時,就「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巴」地暗自竊喜。
俗話說:「半瓶醋響叮噹。」不就是要提醒我們,雖然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都需要成就感,但滿足需求的方法不是高舉自己或渺視別人,更不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十二3),而是要表現合宜,不過於吹噓、也不掩護自己的不足。真的謙卑不是瞧不起自己,而是知道自己的命定,也知道自己的軟弱;能勇於實踐自己的命定,卻更勇於承認及對付自己的軟弱。

被耶穌用以比喻「「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法利賽人並不是十惡不赦,完全不懂得謙卑道理的驕傲之人;相反的,他明知敬虔、謙卑都很重要,且願為此而付代價努力,只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完全的自我實現,他高舉了自己、看輕了別人。那稅吏雖有外顯亦應改進的罪,但因著他願意自省的謙卑,耶穌說:「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我們都可能如法利賽人一樣,明知謙卑的重要,卻是做不到,或是只以表面的謙卑,虛偽的掩飾自己內在的不足。這種虛偽的謙卑是一種沒安全感的表現,更表現出自己生命的貧瘠。
從前有一對以渡河為生的老夫婦,他們替人划了大半輩子的船。 存下一筆錢,後來老先生去世後,老婆婆便將辛苦存下的錢捐出來造了一座橋,橋落成的那天,村人向老婆婆道賀並稱讚他們夫婦的貢獻。老婆婆謙虛的說:「此皆眾人之功,非吾夫之力也。」真是令人又感動又敬佩。當時,有一位來自隔壁村子的女孩,平日沒讀什麼書,聽見老婆婆說這話時獲得熱烈的掌聲,心想這話又響亮又好聽,還可以得到別人的讚賞,於是暗中記下。日後,這女孩結婚,且很快的就懷孕,到了生孩子滿月時,親朋好友都稱讚孩子長的漂亮。她猛然想起老婆婆說過的那句話來,便笑盈盈的對客人說:「唉呀!此皆眾人之功,非吾夫之力矣」。當場,他的先生及眾親友先是一臉茫然,接著是一陣嘩然。為什麼?因為這女孩以為自己很謙卑,卻不明白自己所做的是什麼,那謙卑在別人面前反倒是笑話,甚至是羞恥。
那位稅吏為什麼能被耶穌說是較可能被稱為義的人?並不是他有什麼好的行為可為功德,也不是他有多敬虔的信仰行為,而是他有謙卑的心,他明白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有軟弱,願意到上帝面前,真誠地求主赦免他、接納他、扶持他,所以他能在耶穌眼中成為更可能稱為義的人,也就是得上帝開恩的人。
聖經中有許多關於不可驕傲、應當謙卑的勸勉,如:「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十一2)、「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箴十三10)、「凡心裏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箴十六5)、「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箴十八12),新約聖經中亦有兩處引用同樣關於謙卑的教導:「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四6、彼前五5)因為謙卑是最合上帝心意的生命法則,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人就是因為想要自以為是,才讓罪進入生命裡面,成為會驕傲、遠離上帝、難以蒙恩的人。因此,若有人想得上帝開恩,一定要學習這位稅吏的態度,常常謙卑在主腳前,讓聖靈來光照我們,幫助我們建立謙卑而合神心意的生命。
若我們都願意成為謙卑而能得上帝開恩的人,就要調整自己的生命態度,不以自己足夠了,或是以大家都差不多等理由來合理化「自以為義」的可能,甚至讓自己因著「屬靈驕傲」而不再屬靈,反成為屬世界、不得上帝開恩的人。
有句名言說:「懂得低頭才不會撞到頭、願意學習才能夠持續進步」,我們可以在其後補上二句話:「謙卑渴慕救恩才能得上帝開恩;真心謙卑的禱告才能蒙上帝垂聽。」願大家一起努力學習成為謙卑的人,也能一起成為蒙上帝開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