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 2011年7月10日
2011/7/23 下午 11:38
題目: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日期:2011年7月10日 聖經:撒母耳記上七章3-17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常聽人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這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亦是以色列百姓的共同經驗。回顧以色列史,他們曾經歷大饑荒,大舉南遷至埃及,之後成了奴僕,好不容易上帝藉著摩西將以色列人領出埃及,卻又在曠野漂流了四十年才得以進入應許之地,哪知來到了迦南地還是一直有外族的侵襲,這讓以色列人很苦惱,就像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也一直不平靜、不順遂一樣,所以台灣人也好,以色列人也是,都好希望能夠「出頭天」。 就在以色列百姓遭到攻擊、感到無助時,他們來向上帝的僕人撒母耳尋求幫助,在以色列人看來,大概覺得自己何其不幸,甚至以為自己明明就是上帝的選民,但為何總是如此的不平順?撒母耳藉著一個立石為記的行動告訴以色列人,上帝何止未曾撇棄他們,祂還是「以便以謝」,到如今都還幫助他們的上帝。這「到如今」之意不只是對過去歷史的回顧,還是對未來的一種信心的宣告,要向以色列百姓表明,上帝是一個創始承終,且願意與人同在的神。 撒母耳會如此激勵以色列百姓乃是因為他知道以色列百姓在面對強敵來襲時,對上帝的信靠產生了動搖,他們不是不知道有上帝,也不是不知道上帝是大有權柄、值得信靠的神,但是對他們來說,不管是當下的景況,或是所回顧的歷史,都好像有股無力感,讓他們覺得明知自己身上有恩典、有上帝的保守,但還是老覺得不對勁,好似缺了什麼似的?而這好像也是很多基督徒常有的疑惑,明明知道上帝是又真又活的神,卻好像不是事事都如意,甚至有時還是感到無助,這是為什麼呢?分享個小故事,相信會使我們明白箇中的原因。 有個小男孩怕黑,某天晚上媽媽叫他去大門口拿掃把。小男孩說:「媽媽!外面很黑我不敢出去。」媽媽說:「不要怕,孩子,有上帝在那兒,他會保護你的。」小男孩懷疑的問:「妳確定上帝在外面嗎?」媽媽答:「當然,上帝是無所不在的,在你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他就會出現的!」小孩子想了想,慢慢的走到門口,對著外面喊道:「上帝,你在外面嗎?若你真的在,幫我把掃把拿進來好不好?」 這個小男孩最終有否如願以償的從上帝得到幫助,順利地拿到那支掃把呢?我認為是沒有的。為什麼呢?可能有如下四個理由: (1) 他並不相信上帝:小男孩面對挑戰而無助時,媽媽告訴他可以不用害怕的理由是「有上帝」時,他滿是疑惑的反問:「妳確定....嗎?」由於他的懷疑,他在未信的情況下,當然無法靠著上帝得勝。 (2) 他仍舊害怕:小男孩的媽媽明明告訴他,上帝是無所不在,且會保護人的上帝,但他卻仍不敢步出門外自己拿取掃把,這表示他雖已知道有上帝,卻並未學會交託及仰望。 (3) 他不願付代價:並不是上帝不幫助他,而是上帝未必以代替來幫助人,祂總把人需要的幫助、能力賜給人,並陪伴人去突破困境,在過程中,上帝要使人的信心、勇氣被建造起來,而不只是代替人達成目的。所以小男孩應該靠主得勝,他的反應是相信上帝的保守,「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使命。 (4) 他沒有求告上帝:人有時難勉信心動搖而不足,所以要藉著禱告來經歷上帝的同在,因為禱告是得上帝幫助最有效的方法。小男孩卻連求告上帝都沒有,他一開口就是「差遣」上帝替他做事,上帝不是供人差遣的,祂不是人手所造的偶像,人不可指揮祂,而是要學會謙卑的求告祂。當我們對上帝的信靠讓祂認為我們是真心相信祂、且尊榮祂的,那時的求告必蒙垂聽。 小男孩未能從上帝得到幫助絕不是上帝沒這能力,更不是上帝不願意幫助他,而是他並不相信有上帝;就算明知有上帝,他亦未真誠、謙卑地敬畏、尊榮、求告上帝。 以色列百姓來尋求撒母耳的代求,表示他們是知道有上帝,且相信上帝是大有權柄的,他們之所以感到無助,不是上帝不與他們同在,亦不是上帝不願繼續保守祂的百姓;同樣的道理,是因為他們並未真正的敬畏上帝、尊榮上帝,且真誠地求告上帝。撒母耳完全知道問題的核心,所以他對以色列百姓提出了幾項的要求,要他們照著去做,當他們願意調整信靠上帝的態度與行動時,就再次經歷到上帝是「以便以謝」的上帝了。 首先要調整的就是敬拜上帝的態度。撒母耳對他們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撒上七3)這「你們若....」的意思已指出了以色列百姓雖一路蒙上帝眷顧、保守,但卻並未「專一」的歸順耶和華。撒母耳會這樣說,是因為以色列百姓對上帝的敬畏沒有「從一而終」,在他們進入迦南地後,就「入境隨俗」地拜起了「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接受了當地普遍流傳的民間宗教信仰,也就是說,以色列在追求平順生活的過程中,仍未堅定信心的相信唯獨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是唯一的依靠。他們甚至忘了在曠野時,上帝藉著祂的僕人曾頒佈給他們的十誡,其中第一誡所說的:「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3)以色列百姓拜起了別神,心中有了偶像是得罪上帝的行為,是不蒙上帝喜悅的生命,當他們盼望重得上帝的恩待時,務必要做到的就是「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 再者就是要真心悔改。犯錯的人若懂得認錯,就值得被原諒;得罪上帝的,若願意悔改在祂面前,聖經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上帝並不會計較人的罪,但人若不願認罪,那不悔改的生命如何能得著赦免、重得恩典? 什麼是悔改?就是要從得罪上帝的生命景況與行為中脫離出來,如保羅所說的:「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並且穿上新人」(弗四22~24)以色列百姓聽了撒母耳的勸之後,「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地事奉耶和華。」(撒上七4)並且獻祭、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撒上七6)他們最終能得上帝幫助,且是上帝親自幫助他們擊退非利士人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們悔改在上帝面前,願將上帝應得的榮耀重新歸給上帝。 最後就是重新謙卑地到主前來求告。求告是信心的行動,且是主權的交託。當人在危急時能不再只是焦慮,而是懂得求告時,這正是對上帝信心的表現;然而求告時的交託不能只是將困難交託給上帝,而是將生命的主權也一併地交出去,讓上帝掌權,讓上帝的力量成為我們的力量,絕不是像前述的小男孩,只是要上帝「解決」問題。 以色列百姓在一交出主權,不再依靠自己,也不再只想利用上帝時,在求告中上帝就垂聽了他們的呼求。那因生命已潔淨、且真心尊榮神的求告蒙垂聽時,上帝的大能就彰顯,非利士人就被擊退,不再是威脅了。 分享完以色列人的經驗,也讓我們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我們的家庭,乃至於教會的復興。我們不是不相信有上帝,也不是懷疑上帝的權柄;但,或許我們也因被這世代的價值觀影響,我們的心中,包括教會的存在意義與目的早就被經濟、友誼、名利等分佔了,我們亦並沒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他」。 上帝是「以便以謝」的神,我們都想經歷祂到如今還賜下的幫助,若是有必要,你願意如以色列百姓那樣,重新專一尊榮神、真心的悔改、謙卑地求告嗎?若我們也真誠的這樣做,相信就必能如撒母耳那樣,立起象徵上帝恩典同在的紀念石,以我們所經歷的向世人見證耶和華上帝是「以便以謝」的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