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討論版
同心來守望 - 2012年2月19日
同心來守望 - 2012年2月19日
2012/3/17 下午 8:17
同心來守望 - 2012年2月19日
聖經:以賽亞書六十二章6~12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我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基督徒不希望自己能得著與上帝同在的恩典,但真的有這種經歷,自覺得著這恩典的人並不多,是上帝不信守諾言?還是祂根本不是「以馬內利」的神?當然都不是。因為上帝不只在舊約時代藉著先知以賽亞預言:「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意思)。」(賽七14),這事在耶穌降生時,早已成了真實的應許(太一23)。上帝當然是願意與人同在的上帝,人不常經歷祂的同在不是上帝的問題,是人的信心的問題。我們的信心愈大,上帝同在的經歷就愈真實;若是疑惑了,就愈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甚至使上帝遠離了。
以賽亞書六十二章是充滿恩典、應許的一章,在1~5節中,上帝對以色列百姓說,祂必不靜默、不息聲,要使他們經歷祂的公義、領受祂的救恩;讓他們靠主得勝,能在列國萬邦中彰顯上帝的榮耀;使他們成為上帝手中美麗的華冠。總之,若以色列百姓願意重新回轉向祂,上帝就要使以色列百姓稱為「我所喜悅的」,且成為祂的新婦。
這是個充滿恩典的應許,上帝願將此恩典賞賜給凡願意歸向祂的人,所以不只是以色列,若台灣也願回轉向祂,成為「上帝所喜悅的」的恩典也必成就在台灣,因為上帝在人身上的心意,就是使凡被造的都成為祂的子民。雖然我們都因罪遠離了祂,但上帝一心一意就是想著將人從罪中救贖回來,使人能進入祂的「救贖性命定」裡,也就是得著救恩,而得以成為屬祂的百姓、蒙祂悅納的兒女。
上帝的救贖工作在人的當中總持續進行著,特別當人願意回應祂時,祂必彰顯大能,使凡屬祂的百姓都能得著救贖的恩典。如以色列百姓,當他們還在埃及為奴之地受苦時,曾因所受的轄制極苦而發出哀聲,上帝就憐憫他們,呼召摩西帶領他們出埃及,自此開始祂的救贖工作。雖然剛受到呼召的摩西並不願意,但上帝既知道祂的百姓受苦,就賜下能力、權柄,使摩西終願意回應上帝的呼召,來回應上帝在以色列百姓身上的救贖計劃。
只是上帝並沒有勉強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上帝的救贖工作是祂對人們的愛,不是轄制,若以色列百姓後來反悔說:「我們只是訴訴苦而已,並不是真的想要出埃及,出埃及的變化太大,會帶來更大的壓力,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雖苦,但寧可留在原地,至少比較習慣。」因為人不想「轉化」,不想進入祂的救贖性命定,不想經歷祂的作為,不想得著祂的恩待,上帝的救贖工作可能就會暫停。反之,我們看出埃及的歷史,當以色列百姓願意回應上帝的救贖計劃時,上帝就大顯能力,從降十災使法老王降服(出七20~十二36),雲柱、火柱的帶領(出十三17~22)、領百姓過紅海(出十四)、曠野賜水泉(出十五27、十七1~7)、鵪鶉、嗎哪(出十六13~20),一路帶領他們走過曠野,直到帶領他們進入迦南美地,也就是上帝應許之地。
上帝很願意為了使人得救贖恩典而運行祂的工作,且只要上帝要成就的,就沒有難成的事。也就是說,得恩典並不難,難就難在人的信心是否堅定,願不願意為了得恩典而付代價。當以色列百姓每次遇到困難就想打退堂鼓時,若不是有如摩西、約書亞、迦勒等屬靈領袖仍持守對上帝的信心,且願意為此付上代價時,恐怕以色列百姓是出不了埃及的,就算出了埃及,可能也進不了迦南了。
我們都知道要從甲地至乙地是一定要付代價的,不管是走路、搭車,就算是飛機也是一樣,沒有人可以瞬間達成或不勞而獲的。想要成為一個大學畢業生也是一樣,即使是資優生,也必需從小學開始讀起,就算是跳級就學,也是有一定的程序才能從大學畢業。去髮廊理髮也是一樣,若不願有點耐心,理了一半就想起身,吃虧的是自己,不是理髮師。同理,想得著上帝的恩典,進入上帝那救贖性的命定,就不得不付代價,就一定要持守到底,好讓上帝能在我們當中持續的彰顯祂的大能,行祂所要成就的事,領我們走在祂所預備的恩典之路,進入祂的應許與命定之中。
當人對上帝提出呼求時,上帝總是認真的,為要向人顯明祂的心意,祂會藉著與人立約來完成祂的救贖工作。這就如我們去消費購物時,若所購買之物很貴重,如買房、買車,就要與賣家互立契約,當我們付款時,就能得到所要的東西。上帝是守約施慈愛的神,祂喜愛與人立約,且只要我們依約行事,祂必定守約,按著祂的應許賜下最豐盛的賞賜。祂所定意要做的事,也必定會成就。
以賽亞書六十二章中記載著上帝指著自己的右手和大能的膀臂起誓說:「我必不再將你的五穀給你仇敵作食物;外邦人也不再喝你勞碌得來的新酒。」(v.8)還曾宣?要向錫安的居民說:「你的拯救者來到。他的賞賜在他那裏;他的報應在他面前。人必稱他們為『聖民』,為『耶和華的贖民』;你也必稱為『被眷顧、不撇棄的城』。」(vv.11~12)這表示上帝要在以色列中行拯救的工作,使以色列百姓恢復選民的身份,領他們進入命定的心意是清楚而堅定的。但因為是個「約」的關係,所以在蒙恩之前,以色列百姓必需付上一定的代價。
上帝對於祂願施行救恩時,人所需付的代價是很仁慈的,上帝要的不多,祂只說:「在你城上設立守望的,他們晝夜必不靜默。呼籲耶和華的,你們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為可讚美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起來為了領受恩典,成為終日守望禱告的人。上帝的意思很清楚,祂說我們禱告祂就做事,我們呼求祂就成就,就如耶穌所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而所求若不再是個人利益或需求的滿足,而是先求得上帝旨意的彰顯,如耶穌的教導:「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就必能經歷上帝的同在,領受祂的救贖恩典。可見代價並不是辛苦工作,而是殷勤的守望、呼求。
上帝要願意與祂立約的人都成為禱告的人,在禱告中得著祂的同在,使祂開始為因立約而成為屬祂的百姓行大事。要如何禱告才是守望的禱告,是能蒙垂聽,能使上帝更願成為我們的幫助呢?
首先,不管是在態度或行動上,都要學習「從門經過經過」。從現代中文譯本我們就明白,這話的意思是「到城外去」,去做什麼?去「預備百姓的路」,意思就是要我們的禱告不再是關起門來為自己或自己所關心的人、事禱告而已,而是要關心百姓的靈魂,在乎人生命的得救勝於一切。
再來要「修築修築大道,撿去石頭」。我們要進入上帝的救贖恩典之中,常會遇到攔阻,這攔阻常是因罪而起,不管是貪婪的罪、驕傲的罪、拜偶像的罪、留人血的罪,都會使人與上帝遠離。一個願意為了自己及眾人都能領受救贖恩典的人,當要為了進入恩典的大道行修築的工作,而修築大道的首要工作是撿去石頭,也就是經由真誠、謙卑的認罪悔改來求得從上帝而來的赦免,當罪除去了,石頭撿去了,大道自然就能順利修築,使萬民能走在通往救贖恩典的道路了。
最後是「為萬民豎立大旗」。搖旗吶喊是運動會或爭競時啦啦隊做的事,已經屬上帝的基督徒當在迎向救恩路上為這地的百姓「加油」,不管是關懷、事工或代禱,就是當為了所居住之地的百姓能成為「聖民」、「耶和華的贖民」付上代價,好使自己能住在那稱為「被眷顧、不撇棄的城」。
我們都希望上帝的國能早日臨到,我們能得著上帝同在的恩典,怎麼辦呢?不是再自己拼命做事,而是先學會成為一個守望禱告的人。當我們的守望使上帝願與我們立約,祂就會開始做事;當上帝開始做事,一切都會變得更輕而易舉了。為了迎接上帝國度的降臨,我們不是不用做事,而是更積極、同心的為了國家、城市、家庭能進入上帝那救贖性的命定裡,起而成為一個付代價來守望禱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