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一的祭壇 - 2012年7月29日
2012/8/15 下午 10:31
聖經:列王紀上十八章15~40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在生活中,宗教信仰對許多人來說並未顯得那麼重要,但卻又很少人在一生當中能夠在探索生命意義及生活中的特殊經驗中不碰觸到宗教的信仰。因此,在凡有人生存之地,幾乎就會有來自宗教領域的信仰,只是這些宗教所信仰的對象豈可能都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若不是,或不可能是,那表示其他的宗教所信仰的對象是「偶像」,是使人受蒙蔽的「帕子」。 以色列百姓在出埃及之後,就曾因渴慕有上帝的同在,卻因上帝的僕人─摩西暫時離去,就另立金牛犢為敬拜的對象;後來好不容易在上帝的帶領中進到所應許的迦南美地,卻在那裡又因「入境隨俗」而拜起了當地的偶像。雖在以色列中一直都有先知大聲疾呼的告誡,但這種偶像崇拜的情形自此在以色列中就沒有停止過,特別當亞哈王娶了外邦女子耶洗別為王后之後,整個北以色列就幾乎要淪陷了。當時為先知的以利亞甚至無奈的感嘆:「作耶和華先知的只剩下我一個人。」那時的百姓都去敬拜誰了?就是「巴力」,這名字的字意是「主人」或「所有人」,它是迦南人敬拜的偶像,負責風調雨順,因此被認定是農業之神。站在宗教的領域或許我們該尊重當地的信仰文化,但若真神只有一個,且敬拜真神是不容挑戰與模糊的真理,那我們就不得不說這巴力就是與上帝為敵的「偶像」。 當以色列百姓因敬拜偶像惹怒了上帝時,上帝使他們的土地上有長達三年的時間「不降露,不下雨」(王上十七1),這情形使身為國王的亞哈不得不尋求幫助,但當亞哈王見了上帝的僕人時,開門見山的就劈來一句話說:「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你嗎?」為何王會說這話?因先知以利亞確曾說過:「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的話,可見亞哈王知道這苦難的發生是上帝的作為。然而,以色列百姓會遭遇「不降露,不下雨」的苦難,其因真的是以利亞不禱告所造成的嗎?以利亞在王欲降罪於他時,也勇敢的說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說:「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乃是你和你父家;因為你們離棄耶和華的誡命,去隨從巴力。」也就是說,以色列百姓會遭災的原因是王離棄耶和華的誡命,且影響了百姓,使百姓與王一同隨從了巴力,就因他們敬拜了偶像,悖離了真神,才使整個國家、民族非但不能蒙受恩典,反倒遭致災禍。 真神對人的意念絕不是毀滅,耶和華上帝就曾說:「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耶廿九11),同樣的「不降露,不下雨」是管教,是懲戒,但絕不是上帝的心意與目的。因此上帝開始藉著以利亞的服事,要使以色列百姓回轉向祂,好使災禍停止、恩典再來。 先知以利亞是如何幫助以色列脫離苦難的呢?以利亞先知深深知道遭災的原因是因人悖離上帝,因此他呼籲百姓當回轉向神(v.21),好讓上帝願意向以色列重顯祂的榮面;並且他滿有信心的宣告,只要眾人重新尋求上帝,向上帝獻祭,必能經歷上帝的權能;不僅如此,以利亞還勇敢的表明信仰立場,對於偶像毫不手軟的宣戰,勢在必得要使偶像被除滅;最後以利亞做了一件極關鍵的事,他重修已經毀壞耶和華的壇(v.30)。 為什麼以利亞要重修敬拜耶和華的祭壇?因為祭壇是人向上帝表達敬畏、與上帝立約、向上帝獻祭、吸引上帝同在、使上帝的榮耀、權柄顯現的地方。祭壇是人敬拜上帝、與上帝溝通、得上帝恩待很重要的管道,先知知道要使以色列重新蒙福,就務必要有祭壇來敬拜上帝。事實上,以色列百姓在事奉巴力之前並不是不認識耶和華上帝、不敬畏耶和華上帝,只是因轉向了偶像,使敬拜上帝的祭壇荒廢、毀壞了,所以才需要「重修」。 俗諺:「不知者無罪」,以色列百姓明知真神是誰,卻選擇依附世上權勢,拜起了偶像,如此一來,若不重修祭壇,重新向神立約、獻祭,是不可能重新蒙憐恤的。之後我們在這重修的祭壇前便看到了上帝的作為,祂大顯神蹟,使以利亞一人戰勝屬巴力的四百五十名先知,關鍵是什麼?只因以利亞重修上帝的祭壇,並且是讓各支派一起來重修上帝的祭壇。 在大多數的宗教中都有祭壇的設立,有些祭壇是敬拜偶像用的,有些是滿足自己用的,先知以利亞重修的祭壇顯然是敬拜真神用的,那他築壇的目的是什麼?若以利亞想著的是要使人看見他的能力、權柄,這祭壇大概是吸引不了上帝同在的,他築壇獻祭只有一個心意與目的,就是要彰顯上帝的榮耀(v.37、39),使人願意重新高舉上帝的名,願意再次尊主為大。 就讓我們來看看以利亞是如何築壇的,為什麼他築的壇如此蒙上帝悅納,讓上帝願意在不可能中使不可能的成為可能? 1. 為主的名召聚百姓(v.30):他知道要恢復的不是他對上帝的敬拜,而是百姓一起同心回轉向神,因為上帝的心意不是要少數人歸向祂,而是要「萬人得救」。 2. 建立合一的團隊(v.31):當以利亞築壇時,刻意取了象徵十二支派的十二塊石頭為材料,意思是要使以色列百姓都知道,他們本就都是屬神的百姓,若要在神面前恢復敬拜,就必需合一,讓祭壇前的合一為以色列人帶來充滿能力的團隊,使他們的敬拜能真的討上帝的喜悅。 3. 奉上帝之名(v.32):以利亞所築的壇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單單為了上帝的名能重新被高舉;他築的這座壇是奉上帝之名而築的。 若光有一座壇,壇上無祭物,壇前無尊榮上帝的祭司,祭司的生命不對勁,築再大的壇都是無用的。以利亞築壇後,他在壇前做了什麼?他做了二件很重要的事: 其一、他獻上信心的祭(vv.32-35),看似不是獻上自己,但若他與偶像的先知間所立的約定沒有實現,最後被殺的可能就不是巴力先知,而是以利亞自己了,因此他獻上的可不只是一隻被澆了水的牛犢,而是他自己; 其二、他獻上謙卑的求告(v.36),他的禱告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需要,單單想著上帝的榮耀,想著要使人恢復對上帝的敬畏,他在上帝面前的獻祭只為使人知道他所服事的上帝是真神。 以利亞這樣築壇後發生了什麼事?相信讀過今日的主題經文的人都會很喜歡這故事的結局,是什麼呢? 一、 神悅納獻上的祭(v.38):用一種超自然的方式,神在悅納獻上的祭的同時並使人知道惟有祂是神。 二、 神得著了榮耀(v.39):看見這情況,包括聽見這情況的人都知道耶和華是神,神在以色列百姓中便得著了祂當得的榮耀。 三、 百姓都轉向神(v.39):當人再轉向神便是蒙福的新開始。 四、 勝過了黑暗權勢(v.40):顯明了只有一位真神,其他的偶像皆來自黑暗權勢,這是敵對上帝的權勢,我們當用對上帝的尊榮、信心來推開它對我們的轄制與迷惑。 你喜歡這獻祭的結果嗎?當我們也如以利亞一樣把對上帝表達敬畏的事做對了,同樣的恩典也會成就在我們當中。所以,可否邀請您也一起來築起討神喜悅、可吸引祂同在的合一祭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