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鹽及作光的人 - 2009年9月13日 (邱英世牧師)
2009/10/13 下午 2:46
作鹽及作光的人 日期:2009年9月13日
聖經:馬太福音五:13~16 創世記九:13~14
講道:邱英世牧師
首先與大家分享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一生忠厚老實,事業作的很大。當他年紀老邁時,便考慮將事業交給別人繼承,他膝下沒有子女,只有三個外甥。有一天,他將三人叫到面前,對他們說:「我給你們三人相同數目的錢,不管你們買什麼,只要所買回來的東西能將我的辦公室充滿,我就把我的事業交給那個人繼承。」並交代不可以使用多的錢,而且要在晚上後回來。三人邊走邊想的出去,並在天黑後回來。老大首先將他買的一捆捆稻草搬進辦公室,但是只能裝滿二分之一,老二再旁觀看暗自高興的想說他買的一定比老大多,因為他買的是蘆葦,重量又輕,價格又少一半,結果也只能勉強裝滿辦公室的四分之三。大家看老三好像沒帶什麼東西回來,就問他到底帶了些什麼回來,他說:「我早上出門,走不遠就看到一個孤兒,就把一半的錢分給他,不久,又遇到一群老年人,於是又把錢給了他們,剩下的錢只夠買一盒火柴和一根蠟燭。」於是他就用火柴點燃蠟燭,燭火的光一下子就充滿了整個辦公室….,老人心裡明白,事業是應該由誰繼承了。一根小小的蠟燭就能照亮整個房間,老三所表現的不只是想要得著,他更知道將所有的分給別人。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我們都知道光的用途主要是讓人看的到、看的清楚、看的遠。在古時候,巴勒斯坦的房子都很小,在火柴還沒發明的時候,因為點火比較困難,所以那時的人要外出,就將登臺上的燈放在瓷製的斗底下,才不會燒到房子。光的意義很廣,耶穌就是真光,也有人說,山頂上的城、在登臺上的光,都是在暗示耶路撒冷,也就是說發光的時候不能單獨發光,必須和教會相連結。
「你們是地上的鹽」的比喻雖然簡單,喻意卻很深。鹽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猶太人尤其重視,因為當地很熱,食物不容易保存,所以用鹽來表示永久性,從民數記十八章廿節知道,不可改變的盟約叫「鹽約」。鹽有防腐、調味及清潔的作用,還可以做土地的肥料。聖經有說如果鹽沒有作用,就會被丟在田裡或堆在糞裡,這就表示鹽可當作肥料。鹽分山鹽和海鹽兩種,但是聖經所提到的鹽是山鹽。鹽可做植物的肥料,也可做動物水分的補充。 在此,我與大家分享鹽與光在物理與化學性質的共同點,第一:鹽與光都是只要一點點就可以產生很大的作用。一點點光就可以趕走一大片黑暗,基督徒有時候是少數,但只要確實發揮他們的功能,就可以對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作用,燈台的器具的玻璃如果有污點就發不出光來,反而阻礙發光。我們最怕的是基督徒將他們自己包裝在包裝紙裡,也就是「獨善其身」或是「潔身自好」身為基督徒應該將包裝紙解除,必須進入社會走出教會。第二:當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的時候,我們知道光可以除去恐怖、帶來溫暖。請大家翻開約翰福音十二章四十六節,祂說:「我到這個世界來,乃是光,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裡,若有人聽見我的話而不遵守,我不審判。」所以光的目的是溫暖別人不是傷害,耶穌並不是說你們是世界的火,連耶穌都不審判不聽祂話的人,更何況是我們,所以我們常將光當成是火,常用批評指責代替鼓勵和安慰,港口的燈光警告暗礁的危險,同時讓我們確認目標平安行船,我們也是要如此,不要一味的指責別人過去的黑暗,而是像耶穌這盞大光去赦免人,帶給人們盼望。光有時會燒到別人,有時鹽會太鹹,只注重鹹味的人常會失去與人和睦的機會,但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注重調和的人,常常沒有辦法表現出真正的公義,我們從世界的歷史,可以看到這兩種不同文化背景,西方的世界比較注重鹹味,在東方一直注重調和的一面,人情味比較重,雖然不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變成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在這一段與你們分享的是,作鹽不可太鹹,發光不可燒到別人。第三:鹽跟光都要融化自己。鹽必須要溶解才會產生調味、防腐及清潔的作用;而蠟燭必須溶解才能發出光,今天的電燈也是電能消失才發出光,所以作鹽發光的基本原則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消失掉,?牲自己讓別人得到利益。箴言十一章廿四、廿五節所說,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制窮乏。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因此,從上帝所領受的使命,就是需燃燒自己然後發出光。
我們看全世界的宗教,沒有一個宗教和我們有愛的上帝一樣,祂本身做活活的祭來到這個世界,和我們一起受苦,在受恥笑和羞辱之後死在十字架上,卻又在臨死前還替害死祂的人祈禱,而原始的佛教是無神論,是求自己超脫世間的慾望,是求自己的功德,我們的上帝本身就是愛,道成肉體進入人的歷史,來到這個世界,兩千年來主的十字架把歷史分為西元前及西元後帶領世間的人進入光明,作基督徒的我們應該要反省我們到底有沒有?牲自己,像蠟燭一樣照亮別人。各位親愛的兄姊,我們經今天早上從鹽跟光的共同點來思想怎麼樣來作鹽作光,總結而言,第一點:胡椒一點點就會辣,要真正發揮功能,一點點鹽、或是一枝小小的蠟燭都一樣,但如果是經過包裝的鹽或是看不到的電磁波,都無法發揮作用,但是如果應用上帝的話放在人裡面,祂的形象的智慧發揮功能。第二點:我們做人不可太鹹,作光也不可以燒到別人。我們並不是光、鹽本身,連耶穌都不去審判那些不遵行祂的話的人,難道我們能審判別人嗎?我們是應該帶給別人溫暖、鼓勵和盼望。第三點:要融化自己、要?牲自己、燃燒自己就像耶穌。作鹽、發光有好名聲不只是宗教上和道德上的義務,更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和主耶穌同行,是所有的世人所注意觀察焦點,有人說為主活比為主死更難,希望我們大家互相鼓勵,發揮我們光和鹽的作用,使光照台灣,真正做到耶穌所說的作鹽作光的人,成為主耶穌在世上所喜悅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