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若與我同在 - 2010年12月5日
2010/12/19 上午 11:29
上帝若與我同在 - 2010年12月5日
聖經:創世記廿八章10~22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常聽人說,人生就像是一趟一定會到站的旅程,出生時是自己加入別人的旅程,之後在旅程中會有一些人陸續加入,也會有些人相繼離開,整個旅程我們常能得到不同的人相伴,也因此才能在人生中不感到孤單。若有人是孤寂的過一生,那人的人生必有很深的遺憾。
曾看過一則小故事,提到若有人要從甲地到乙地,如何能讓人感到最快到達?在許多的方法中,獲得最多人認同的答案,就是有好友相伴。想想還真是如此,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出遊的旅程裡都是,當人不孤單時,就會感到愉悅;感到愉悅就會覺得幸福,覺得幸福時所有的經歷都會變得美好而值得回憶。
只是並不是所有人的旅程或每一次的旅程都一定會有人相伴,都一定感到愉悅而幸福,有時旅程是迫不得己,甚至感到無奈而令人沮喪。今天的主題經文中,雅各的第一次出遊即是一個令他感到孤單,甚至不安的旅程。
需要踏上旅程是因雅各騙取自己的兄長長子的名份,惹得當哥哥的以掃怒氣衝天的欲殺之而後快,在不得以的情況下,雅各帶著懊惱、害怕的心情離開了家。以雅各的成長經驗來看,隻身漂泊在外對他來說必承受了極大的壓力,若不是身心俱疲,大概也不會在荒郊野外找塊枕頭的石頭就倒頭而睡。
對雅各來說,不但因為無人相伴會感到孤單,甚至還因當時的希伯來人對上帝的認識有限,會因以為一離開家,連上帝的保佑都沒了,這使得他內心的恐懼、不安更加強烈。
怎知,在夜裡的睡夢中,上帝差派使者來與雅各相會,並「餵」給雅各一顆定心丸,應許他說:「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廿八15)其實,打從雅各一出家門,上帝都還是與他同在,他並不是孤苦一人,只是因為在逃亡,心裡恐懼、煩擾,而經歷不到上帝的同在。自此,在上帝的憐憫及應許後,同樣是在逃亡中的雅各,就不再感到如此的恐懼戰兢,反倒因此有了一些新的生命體驗。
因著在外地仍能遇見上帝,這使雅各對上帝有了新的認識,他知道耶和華上帝不只是家鄉的山神,而是全地的主,這樣的新認識使他的心中格外踏實而平安,並且因為得著這位全地的主的應許與賜福,使他對未來充滿盼望,不再感到不安。
「平安」與「盼望」是我們在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相信沒有人不需要、不渴望得著。當雅各在這次的特別經驗中領受了從上帝而來的平安與盼望之後,雖然同樣是在逃亡的過程,但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醒來後要繼續向前邁進的雅各,因著遇見主的使者,就在那地獻祭,以此來表明他相信上帝確實是與他同在的。只是雅各之後的反應真是好可惜,他明明在前一晚才剛遇見主的使者,也才剛在醒來後獻完祭,卻對上帝說了沒有信心、被扭曲的功利式信仰的話。上帝明明對雅各說:「我也與你同在」,雅各卻說:「上帝『若』與我同在」,這樣對上帝的恩待的回應態度,真不值得學習,這似乎是對上帝的信實提出質疑,也是一種條件式的交換,好像上帝非得聽命於他才行,否則他就不願有接下來的信心與感恩行動。
上帝豈是能容人這樣質疑與刁難的上帝,如此一來,至高上帝的權柄、尊容何在?我們雖不能完全明白像雅各這樣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利益,以計謀奪取長子的名份,又以缺乏信心的態度回應上帝的人,為何上帝仍舊賜福於他?但絕不能因此而縱容自己,以為反正仍有機會蒙福,就大膽妄為,做出逆神損人的事。
雅各終究是個蒙福的人,若要向他學習,除了警惕自己,不成為一個對上帝失去信心的人以外,盼望藉著這個雅各遇見上帝的使者的故事,我們能互相提醒、彼此激勵,好讓自己能更多的得享上帝同在的平安與盼望。有三點藉此與大家共勉:
一、 勇敢的宣告自己蒙召的身份: 上帝遇見人時,從不曖昧晦明的不願我們知道祂是誰,就像他遇見雅各時也是斬釘截鐵的對雅各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創廿八13)。耶穌道成肉身之後,也是多次的以「我是....」來向我們宣告自己的身份,如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就是要我們當藉著祂回到天父的面前。 我們是在恩典中蒙愛的兒女,為父的總告訴我們祂是誰,我們當然也應學習勇敢地宣告自己蒙召的身份,讓世人都知道我們是「基督徒」,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重價贖回的孩子。當我們更願意宣告上帝是我們的「阿爸父」,上帝就更願意接納我們成為祂懷中的孩子。耶穌曾說:「「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十32~33)所以,凡屬上帝的兒女都當大聲的宣告:我是「基督徒」!
二、 忠於所見、所聽及所信: 經歷上帝的管道有許多,可以從大自然中上帝的創造、從自己的生命經歷、從他人的見證、從特殊的異象中。因著上帝的慈愛,祂極願世人都認識祂,就賜給人多方的可能與機會來經歷、認識祂。所以若有人說不認識上帝、經歷不到上帝,絕不是沒有上帝,或上帝不願讓人經歷祂,而是那人未開啟心靈的眼目,未謙卑地體驗生命中一切從上帝而來的作為。這就像雅各,明明經歷了上帝,卻仍說「上帝『若』與我同在」,好像上帝尚未與他同在一樣。若有人想經歷上帝,得著平安與盼望,就當更忠於生命中的一切經歷。 上帝的慈愛還在二千年前就藉著被稱為「以馬內利」的耶穌,讓人經歷祂的同在,今天許多人都在慶祝聖誕節,就表示許多人都相信耶穌確已誕生,帶來救恩及上帝與人同在的應許。因此,只要我們過聖誕,就更應忠於自己的生命經驗,成為一個相信上帝從不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缺席的基督徒。
三、 無條件、完全地委身: 經歷上帝同在的雅各竟說:「上帝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 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上帝。....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廿八20~22)這或許就是他一生雖然蒙福,但卻辛苦且顛沛流離的原因。因為上帝的應許絕對真實,人若因懷疑、不信,而採條件交換的方式來回應上帝的應許,怎還配得上帝如此宏大高深的恩典? 事實上,我們生命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都是從上帝而來,絕不該非得等到蒙福了才要回應,且只願回應那十分的一分。我們都知道,耶穌為世人獻上的是整個的生命,果真如此,我們當然亦應以順服的心,學習在得著之前就先擺上,且是全然獻上。那無條件、完全的委身才能更蒙上帝的悅納;反之,若總是看著世界來衡量信心的行動,將如耶穌所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上帝的國。」(路九62) 上帝不只與雅各同在,也與我們每一個人同在,因此,在你的人生旅途中必不孤單,因為無論如何,上帝總在身邊陪我們走著人生路。我們都是信主的人,就當相信上帝確實與我們同在,只要相信、委身並宣告我們是屬上帝的,那「以馬內利」的恩典,就將成為我們一生最大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