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討論版
記述與傳佈 - 2011年7月31日
記述與傳佈 - 2011年7月31日
2011/8/10 下午 9:48
記述與傳佈 - 2011年7月31日
聖經:路加福音一章1~4節 講道:駱昆宏牧師
一、 前言:
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28節到二章3節裡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上帝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和老底嘉人,並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要叫他們的心得安慰,因愛心互相連絡,以致豐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們真知上帝的奧秘,就是「基督」。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
這一段描述,不僅把保羅傳福音的用心清楚表達出來,也從這一段話,讓我們觀察到:保羅面對群眾的口語傳福音,也用筆紙對素未謀面的人述說上帝的奧秘。新約廿七本書,保羅書信就佔了將近一半,可見記述與傳佈,在整個福音事工中的份量和重要性。
古人認為文字著作如果成為經典,就可以藏諸名山流傳千古,造福世代。故而傳道書十二章12節記載:「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在無窮的著作書海中,如何選擇閱讀,關係到我們身心靈的發展,相當重大。
二、 著作書寫的態度與內容的份量:
我們通常評斷一篇文章成一本書的份量或價值,常常會先從寫作的技法、文字的運用(詞藻)、思路的通達、理論的邏輯去觀察。但我們剛剛讀路加福音一章1~4節看到,路加的考慮是已經有許多人提筆作書,述說在他們當中所成就的事,基督的福音顯然已經是當時的顯學,路加還定意要加入這個行列,為什麼?正如今日有許多人問:為什麼要有四本福音書?寫的又大同小異,整合一下(意指編輯)弄成一本不就好了。按路加的本意,路加福音本來是一封書信,是寫給提阿非羅,目的是要讓他知道所學都是確實的。在路加的想法裡很單純,所以他的寫作是嚴肅謹慎的。他從起頭詳細考察,並按次序記錄,可說是用歷史家的態度從事,後來再寫了後書(即使徒行傳)。路加福音書的內容,具有史書的份量自不待言。
三、 書寫的傳佈:
記述書寫的終極目的,就是傳佈。古代沒有報紙,許多的著作流傳大多的私相授受,無法公開大量傳佈,要能大量傳佈,就靠公開宣讀。今日則管道多多,特別是網路世界。但正如傳道書所說,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我們不可能博覽群書。何況今天阿貓阿狗也寫書,沒營養的垃圾書更是汗牛充棟。Dr. Johnson說:「你要瞭解一個人,最好看他讀的書是什麼書」。提阿非羅的名字,意思是「愛神的人」,路加為他寫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不僅投其所好,更是恰如其份。
四、 我們的努力與投入
我們從保羅與路加對於文字著作的重視與實踐,確實領受到福音的好處。他們的著作,也確實成為經典,歷世歷代傳佈下來。但福音信息絕不是單靠原始的著作而能廣為流傳,翻譯、講述、研討......等,都有相加相乘的效果。今天教會為求增長,有許多的策略方案,也有很多禮拜更新,敬拜讚美的呼聲,我想教會所有這些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一個屬靈最根本的問題卻泛人問津。林衡哲說過一段話:「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國度,首先我們必須具備的條件,便是每年在各方面都能產生相當數量的第一流的學術著作及不朽名著。因為一般人民心靈水準低落的國度,是無法成為偉大的國家;基督的國度亦然。」這段話是個高度雨標準。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幅員之廣闊、物資之豐隆、國力之昌盛,而是心靈的滿足。教會之尊榮,也不在於人數多寡、建築之堂皇、資源之充足,乃在對真理之承受與實踐。
教會公報對於教會、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我的表弟擔任某國立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他的博士論文主旨是台灣近代發展的啟蒙與關鍵。他從公報社取得的資料,讓他順利取得學位,也體認到我們長老教會對國家社會的深遠影響。
從這些事實來看,做為一個現代基督徒,我們不能自滿於過去的成果,見賢思齊,我們要培養寫作能力,但在這之前,先培養信仰屬靈深度。我們即使沒有這樣的恩賜,那就讓我們奉獻金錢,支持文字事工,並常常為此代禱。神必賜福予我們和我們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