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討論版
題目:以基督的心為心 日期:2012年1月13日
題目:以基督的心為心 日期:2012年1月13日
2013/2/8 下午 10:41
聖經:腓立比書二章1~11節 講道:周淑玲牧師
每一個人對顏色都有特別的偏愛。有一個人,特別偏愛黃色。他房間的牆壁,天花板、窗戶的窗簾、所有的傢俱、床單、枕頭都是黃色;連他穿的睡衣,睡褲也是黃色的。
很不幸,有一天這個人得了黃疸症。他的太太很著急,馬上請醫生來。醫生進去他的房間,不久後走出來,面部的表情很奇怪,很納悶。太太緊張的問醫生:「我先生狀況如何?嚴不嚴重?」「我不知道!看不懂耶!因為我進去你先生的房間,看來看去看不到妳先生在那裡。」醫生回答。就如這個故事,在今天的社會實在很難看出基督徒出來。今天的基督徒與四周圍的人實在沒什麼兩樣。保羅在腓立比書第2章指出基督徒應該與四周圍的人有所不同。
保羅先生強調基督徒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我們一起來認識及經驗主耶穌基督的心,有三項最重要的特色。
一、仁愛的心
若有人做錯事情,就需要人的勸勉,除非是真正的愛心,不容易做到「勸勉」,大部分都是「責備」、「指責」、「高人一等」的態度來批評別人。我們都不是上帝,我們沒有資格去審判別人。當保羅講到「愛心的安慰」的時後,再次提醒,真正能安慰人的是愛心,和完全的接納。就像主耶穌奉獻出他自己。
史丹.蓋德(Stan Gaede)是一個牧師。年輕時,有一個晚上邀請他16歲的表弟保羅(Paul)一起開車出去兜風,當時他未取得駕照。在一段上坡路,他們的車與另一部車迎頭相撞。史丹的身受重傷,但沒有生命危險。可是他的表弟卻當場死亡。史丹得知表弟死亡時不斷的自責。有一天史丹的父親告訴他,保羅的父母要來病房看他。他覺得非常的驚惶恐慌,不知該如何面對他的伯父母,很想逃走,卻因為受傷仍未痊癒而不能動。他的伯父母進來時,臉上帶著微笑。史丹說他實在無法想像他的伯父母竟然能以微笑來看他. 更令他詫異的是他們的第一句話竟是:「史丹,從現在開始你也是我們的兒子,你要儘快好起來。」史丹說他永遠不會忘記他的伯父母當天所說的話。他說:「那些話不是我所期待,也不是我應得的。那些話是恩典的話。」
我們每一個人的救贖都是上帝用祂所愛的獨生子所換來的。我們若有主的心-完全的愛心,也將在我們之間帶來醫治、和好、與救贖。這是為什麼主吩咐我們:「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二、慈悲憐憫的心
在腓立比書2:1保羅提到「…若有任何慈悲憐憫。」基督的心充滿無限的慈悲憐憫。在馬太福音9:35-36「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祂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耶穌看見眾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生活困苦,沒有生命的方向,欠缺生活的基本需要,又沒有適當的領導者。政治及宗教的官員只有把他們當作剝削的對象。什麼是憐憫?英文的sympathy(憐憫)是從希臘文synpathos來的。syn是together,「共同」的意思;pathos是feeling,「感情,感覺」的意思。所以syn-pathos是「有共同的感覺。」意思就是祂完全清楚那些受苦的人的遭遇,了解他們的痛苦及哀傷。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什麼是憐憫。
一個六歲的小美被媽媽差派,拿做好的蛋糕給隔壁的林媽媽。特別吩咐小美必須馬上回來。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小美才眼眶紅紅的溜了進來。媽媽問:「我不是要求你馬上回來嗎?你怎麼現在才回來?」小美:「因為林媽媽的女兒小英的玩具壞了,我也不會修理玩具,所以,我跟她坐著地上幫忙哭。」
這雖然是一個小女孩天真的舉動,卻真實表現出聖經所講「慈悲憐憫」的精神,「感同心受一般,跟人分擔難題。」我們的主耶穌以憐憫的心來對待所有來到祂面前的人。「慈悲憐憫」的心幫助我們更不容易生氣,也更容易原諒別人。
三、認識以及經驗主溫柔謙卑的心
在腓立比書2:3,保羅提到「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貪圖虛榮,只要心存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基督的心充滿無限的溫柔謙卑。在馬太福音11:28-30,我們看見主耶穌這樣宣告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當我們來到主的面前,能夠感覺祂的心充滿溫柔謙卑;祂好像一位好朋友,聽我們講話。祂不僅要聽我們說話,祂要知道我們的需要;當我們有困難、心裏難過、害怕、焦慮、以及許多的問題與重擔,這些所有的一切,都能夠放在祂的身上。主耶穌的心是溫柔謙卑的心。腓立比書2:8「祂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致於死。」「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ㄧ幅令人感動的畫面。祂不是高高在上,叫我們把我們的問題,我們的重擔放於祂的腳下;祂是跪或者伏在我們面前,邀請我們把我們的問題,我們的重擔置在祂肩頭上。
我們從主耶穌經驗到溫柔、謙卑、倒空自己,這裡的「溫柔、謙卑、倒空」,不是軟弱,是願意放棄自己,願意和一般的人站在一起,體貼人的需要,將自己當作和對方是一樣的。
德雷莎修女也是願意放下自己的人。她謙卑、放棄自己,願意和窮人在一起,讓那些快要死的人得到尊嚴。我們相信,德雷莎修女真正學習到主耶穌這種倒空自己的精神。放棄她原來擁有的一切,甘願和一般的貧窮人站在同一陣線,體貼人的需要,將自己當作和他們一樣。當德雷莎修女要去領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大家在研究,他會穿什麼樣的衣服?她身上穿一件美金一元的印度服,跟那些身上穿著金光閃閃的人比起來,實在不太對襯。當大會要宴請這些領獎的人的時,她竟然說要吃便當,結果將請客的所有費用都給她帶回去幫助窮人。當她把她那塊「和平獎」的獎牌拿回來之後,發現第一天就被她賣掉,去幫助貧窮的人,德雷莎修女是一個真正倒空自己的人。
四、結論
今天這段聖經給我們提醒,當我們親近耶穌基督,貼近祂的心的時候,我們就會認識以及經驗到祂的心是為我們付出生命,滿滿慈愛的心,慈悲憐憫的心、溫柔謙卑的心。
英國泰晤士報,曾經辦過一次比賽,問題是:「由倫敦到羅馬,最短的路程要怎麼走?」很多人提出他們想法,不過,得獎的竟然是一個小學生。得獎的答案是:「最短的路是跟好朋友一起走。」有一個伴在我們的身邊,人生會走的很容易,再長的路也不覺得慢長。再困難的路,也不覺得辛苦,不過,誰可以成做是我們生命中最好的伴?我們是不是邀請主耶穌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好的好朋友?另外,我們是不是也能學習以主耶穌的心為心,來陪伴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