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討論版
題目:從外人到家人 日期:2013年6月9日
題目:從外人到家人 日期:2013年6月9日
2013/7/5 下午 11:52
題目:從外人到家人 日期:2013年6月9日
聖經:以弗所書二章11~22節 講道:周宙緯牧師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出自以弗所書,是使徒保羅在監獄中寫給以弗所書的一封書信。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以弗所書所處理的問題,是針對當時的教會處境所寫的。
  在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當時的教會成員主要有二種:從猶太教變成基督徒的猶太裔基督徒,以及非猶太裔但原本就對猶太教很有好感的虔誠人所組成。這些人當中,有些人原本是成功的商人或是政府的官員,因此他們可以開放自己的家成為教會聚會的場所;但也有很多人,他們原本就是社會的中下階層,是奴隸、妓女、勞工、甚至是罪犯。大家不要想像這些人受到聖靈的感動、洗禮之後都變成了聖人,沒有!我要誠實地告訴各位,初代教會的基督徒跟我們一樣,套一句我們現在用的教會術語,他們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因此很多時候即便已經成為基督徒了,卻依然在過去所習慣的世界觀中掙扎。
  有些非猶太裔的基督徒心中暗地裡瞧不起猶太裔基督徒,不願意把這些從猶太教轉變過來的基督徒當成自己人。有些人則改不了過去當小偷的習慣,還是在偷東西;有些人改不了過去的壞脾氣,在教會裡說謊或是亂發脾氣;更常見的,是有些人從異教徒變成基督徒之後,還是無法擺脫從前外邦人所習慣的壞習慣,在性關係上混亂、放縱情慾,或是喜歡講一些淫穢或粗俗的俏皮話,偷偷在私底下荒宴醉酒,或是參與一些不能在教會公開的活動。這些。都是以弗所書裡所提到的問題。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與以弗所教會所遇到的難題一樣,我們雖然已經成為了基督徒,成為披上救恩的「新」人,卻有很多時候,還是脫離不了過去的習慣與世界的影響。當我們遇到誘惑或是擔憂的時候,就會走過去的「舊」路,在「新與舊」的世界中掙扎。
  因此,以弗所書的作者才會寫下以弗所書,為了鼓勵初代教會的會友-要記住我們不再是過去的舊人,而是新造的人,是上帝家裡的人,要用新的生活方式來過每一天。透過今天的經文,我們至少可以學習到三樣功課:
第一,不要忘了我們身份的來源-上帝的恩典!
第一世紀當時有一些不是猶太人的外邦人,他們認同也喜歡猶太教的一神信仰,他們羨慕猶太教徒的身份認同,也相信世界上有一位最偉大的創造主,只是他們無法像猶太人一樣遵守律法與受割禮,在聖經使徒行傳第10章22節,這些人被稱為虔誠人。當基督徒開始出來傳揚耶穌基督的好消息時,他們非常高興,因為他們終於可以也進入這個上帝選民的團體,無須靠著他們的種族或身份,這樣的基督徒在初代教會中不是少數。
但當他們看見從猶太教出來,轉變身份變成基督徒的猶太人也加入教會團體的時候,他們無法把這些弟兄姊妹當作自己人,他們覺得這些基督徒無法忘掉過去在猶太教的習慣,漸漸地,他們開始排斥猶太裔基督徒。而忘掉了自己今天能夠成為上帝的選民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恩典!
以弗所書的作者提醒他們,不是因著奉獻的金額,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不是因為他們他們比猶太教徒更容易接受耶穌是基督的教導,所以他們才成為基督徒。他們能成為基督徒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耶穌基督的恩典!是因著耶穌基督,他親自把和平賜給他們,使他們不論是誰,現在都成了上帝家裡的人。
  今天,我們是否還記得我們身份的來源呢?我們是否不會用來教會多久了來評斷誰是自己人?我們是否會因為信仰的階段不同、感覺誰比較屬靈誰比較不屬靈,而評斷誰不是基督徒?忘記了其實我們都是一樣,能夠擁有今天的身份並不是靠著我們的努力,而是因著上帝的恩典!
第二個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是不要讓教會成為另外一個排外的小團體!
當我自己在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最吸引我目光的詞彙是「和平」。以弗所書二章14、15節這樣說:「因為他自己是我們的和平,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終止了冤仇,廢掉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使雙方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促成了和平。」
如果,我們忘記了耶穌基督來世上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打破階級所帶來的對立,那我們永遠不會懂「拆毀了中間隔絕的牆」這句經文的意義。請我們好好地想想,我們是否因為財富、身份、學歷、性別、地位或其他的因素,拒絕別人加入這個因著恩典而形成的團體?
  在這邊我也要特別說明,我這樣說不是意味著教會裡不可以有規矩,保羅在其他書信中也有提過要把不守規矩的基督徒給趕出去。這段經文要表達的重點是-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教會始終都不會是一個排外的團體,我們可以不認同一些人的行為,卻不可以不接納任何一個人。
第三點,是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是上帝家裡的人,須一起努力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把這恩典分享給更多的人。
  2006年,我有機會和台灣神學院的同學,一起坐飛機去印尼參與一個專門向當地華人傳福音的一個福音隊。原來早在19世紀,就有一些從中國去印尼發展的華人,他們通常是從福建坐船過去印尼,因此他們還會講一些福建話。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用台灣語跟他們溝通。
那一次去印尼宣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我們坐船去一個小島探訪那邊的會友的經驗。我們坐了六個鐘頭的船去到蘇門達臘島附近的一個小島,當我們上岸時所看到的景象,就如同70年前的台灣鄉村,路不是柏油路,而是一下雨就變成爛泥巴的黃土路。小島上沒有自來水,需要用水就在地上挖洞。我們所去的教會就有挖二個洞,小的那個比較乾淨,水就拿來喝,大的那個比較髒,水就拿去洗澡。他們的廁所也沒有馬桶,因為他們的房子是蓋在海邊,所以當我們上廁所時,大小便就直接流入海中。
那天晚上我在教會與當地的會友分享我的生命見證。我心裡在想:如果不是為了福音的緣故,我有可能跑到這麼偏僻的小島、這麼不方便的地方嗎?當我看到那些皮膚曬到發亮、黑到不行的華人,和我們用福建話溝通的時候,我知道他們其實也是我的同胞,只是我的祖先是來到台灣,他們的祖先去了印尼如此而已。如果我的祖先不是來到台灣,而是到印尼發展,那麼有可能今天在印尼的華僑就變成是我!
  透過這次的經驗,我深深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攏期待讓人被愛與被接納,期待這個世界 不會因為我們的年齡、族群、國家、學歷、財富而拒絕我們。過去,我們可能會用這樣的眼光,來決定我們要歡迎什麼人?拒絕什麼人?但是今天,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們應該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樣,我們都是上帝家裡的人。當我們能不分你我,看待彼此都是一家人時,我們就不會去計較,不願意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當我們相信我們是一家人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覺得別人的問題與我無關係,反而會願意走出自己小小的世界,把上帝的恩典分享給更多還不是基督徒的弟兄姊妹們。
今天是七星中會與台北中會一同訂定的大專紀念主日,中會會定下這樣的一個主日,某個原因也是希望我們有機會要走出地方教會的框架,去看見不一樣的宣教禾場。
在大專校園中,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宣教機會。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在這個時期尋找生命的意義;也有許多教會的旅外學子在這個時期迷失了方向,漸漸遠離這份信仰;我們看見許多的大專生雖然有成熟的外表,但他們的內心卻受了許多的傷,需要有人在這段時間裡,陪伴他們、幫助他們,走過這段人生的旅程。
  所以,請你們加入我們的行列,參與在這個向大專校園宣教的事工當中。有可能我們所傳的福音在10年後、20年後、40年後,不只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命,甚至是改變一個家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