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灰心的信心 - 2011年1月23日
2011/2/2 下午 6:05
不灰心的信心 - 2011年1月23日
聖經:路加福音十八章1~8節 講道:黃志良牧師
這世上有許多事是人無法解釋,或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的事,比如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因此,自古以來,在各個文化中就產生了宗教,期待從超自然的存在或力量中找尋答案或幫助。在尋求的過程中因未必能立即得到解答,就有了宗教只是一種心靈寄託,只能帶來心理安慰的說法。但,若宗教真只是如此,其並未向人啟示一位真正帶有能力的超自然的存在與力量,那宗教的產生不只是一件奇怪的事,甚至可笑。因為照理說,當人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時,應是更加倍心力來尋求突破,怎會反倒去尋求明知只是心理作用的宗教來麻醉自己、掩蓋事實呢?這樣的做法,豈不跟駝鳥遇到危險時,便把頭埋入草堆裏,以為自己眼不見就是安全一樣,結果反倒讓自己曝露在更大的危機中。宗教豈是讓人養成「駝鳥心態」的工具?
基督徒應慎思這個問題,若從宗教所認識的上帝只是心靈的寄託,那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若上帝不存在,成為基督徒還有什麼意義?若上帝是真實的存在,那豈可只把祂當成一種寄託?我們當然相信上帝是又真又活、自有永有的,若是如此,當遇著難處尋求上帝時,心中必需先有堅定的信心,相信這位超自然存在,且大有能力的上帝能夠成為人的幫助,如此才能蒙福。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當人尋求上帝時,究竟是上帝按著人的需要,「親自」為人解決困難才叫做靈驗,亦或上帝將面對問題與挑戰的毅力與智慧賞賜給人,使人能解決、應付難題亦是上帝同在的印證呢? 二次大戰期間,法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以治病神蹟聞名的神廟。一天,一個殘廢了的退伍軍人來到鎮裡,有人看見他拄著拐杖一 跛一拐的來到神廟,竟不以為然的談論起來:「難道這個少了一條腿的人以為神明會再給他一條腿?」這個退伍軍人聽見了,回頭對著談論的人說:「我當然不是祈求神明給我一條腿。我要祈求祂幫助我,讓我雖少了一條腿,仍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對這位退伍軍人來說,與其勉強神明給他一條腿,不如求得神明幫助他能不灰心喪志的繼續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近年來有幾位嚴重肢障人士,其生命故事很震撼人心:如來自瑞典,沒有雙臂,兩腳不等長,卻能用腳飛翔,到處以美妙的歌聲激勵人心的蓮娜瑪麗亞;又如來自德國,同樣沒有雙臂、兩腳也不等長,卻能贏得數面殘障奧運桌球金牌、且受神學訓練的萊納.施密特牧師;還有生在澳洲,完全沒有四肢,仍能完成大學學業,到處演講振奮人心的尼克(Nick)。這些人都是信心堅定的基督徒,但是他們在生命的歷程中都未曾經歷上帝在他們身上親自施行「神蹟」,肢體殘障的事實從未改變,然而,那永不灰心的信心使他們都依靠上帝的大能,成為生命的鬥士,生命活得很光采、很有意義,
由此,我們明白要讓人得著面對生命中的問題與挑戰的關鍵不是現況的改變,而是在於對上帝那全然的倚靠與信心。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對信心的詮釋很傳神,它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意思是要對未來存有盼望,對未見的要以為是真實,白話一點來說,就是永不灰心、永不放棄。 今天的主題經文中記載著耶穌所說的比喻,當初耶穌設這比喻就是希望跟隨祂的人可以不管遭遇任何事,都能不灰心,因為當堅信到底,就必有恩典成為生命的幫助。
曾看過幾個不同版本,但辭意相似的表達,它大致是這樣說的:「上帝沒有應許海天常藍、也沒有應許永不流淚,但上帝應許祂愛你直到永遠,且會一直與你同在。」若是如此,我們需要的不是從上帝那裡勉強得到難題的解決,而是上帝同在時能得到那面對難題的力量;我們應該要努力的不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建立那對現況永不灰心的信心
你曾否對現況失去信心、覺得了無希望,甚至因此對上帝的存在產生疑惑?一個想從上帝得著幫助的人,若輕易的就失去信心而放棄,將不能經歷到所需的恩典。耶穌說的比喻中的這婦人,在初次求官時亦不順利,但她的堅守所展現出來的信心,終於撼動所求之官,困難終得幫助。使徒保羅就曾如此的勸勉著信徒:「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十二12)喜樂是仍有盼望的表現,忍耐是等待中的重要態度,恆切更是信心的延續,而這些都是基督徒若想經歷上帝的同在所帶來的扶持與幫助時,不能不有的生命態度。 耶穌在設這比喻時即已明言,要有永不灰心的信心,就更能有經歷恩典的可能,而若要建立那永不灰心的信心,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一定要在生活中建立起來的,這方法就是「常常禱告」。
禱告與信心的建立是唯妙的一體兩面,禱告可以建立信心,愈有信心就愈願意禱告;愈願意禱告,就愈能建立大信心。常聽見許多信心偉人的故事,他們之所以能經歷大恩典,就是因為有穩定的禱告生活,因而有堅定的信心,在信心中因著永不灰心的禱告經歷從上帝而來的大恩典。
近代宣教之父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 1761~1834)和同伴不眠不休、日以繼夜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翻譯聖經,卻在1812年印度的一場大火中,為了亞洲國家翻譯的聖經,幾分鐘之內全部付之一炬,他的同工陷入挫折和絕望的時候,克里威廉卻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感謝上帝!我們還活著,現在就來感謝。」當下便跪下來禱告:「主啊!我們花了好幾年努力翻譯的聖經原稿,已經被火燒盡,從人的眼光來看,這是個不幸的悲劇,但是聖經教導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我們深信,?必預備了更美好的事,求主幫助。」上帝安慰他們,這事傳回英國並透過報導傳遍英國,英國教界發動募款,更多對宣教有負擔的人一起加入,興旺了亞洲的福音。
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我們相信有喜樂,也接受有苦難。基督教並不是一個只要相信,苦難就會消失的宗教;基督教是一個不斷懷著信心和盼望的信仰,不只具有戰勝苦難的力量,還能得勝有餘。我們在主裡所受的苦難,都藏有盼望的種子,要用感恩、喜樂的信心來迎接,它將成為我們勝過世界、贏得挑戰的力量。 在面對人生各樣的試煉與挑戰時,一個堅定信心的基督徒不該再把焦點放在不安的環境與人事物的身上,要期盼那位帶領我們出死入生,出黑暗入光明的主。藉著「常常禱告」讓信心成為對上帝永不灰心的信靠,必能在尋求祂的旨意中,迎向滿有信心與盼望的恩典之路。
|